佾舞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佾舞,指乐舞,来自宗庙宫庭雅乐舞。舞者称为“佾生”。佾舞是周礼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古代呈献给尊贵国宾的最高礼节。清乾隆《福清县志》对佾舞(即大晟乐舞)有详细的记述。
据记载,佾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与宫庭乐舞相同,释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武舞又称干舞。
南朝梁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宴》诗曰:“羽觞懽湛露,佾舞奏承云。”《文献通考·乐考》载曰:“﹝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对于释奠已有这样的记载:“元嘉立学、裴松之仪、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
福清礼乐人才辈出,宋大观三年(1109年),大晟府乐师、福清人刘诜负责编撰《大晟乐章》,被宋徽宗定为国家正乐,颁行天下;次年八月,由刘诜主持编撰的《大晟乐书》对唐宋以来国家乐理与乐制进行全面总结,成为中华民族礼乐史上一项重大成果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载入《宋史》、明《泮宫礼乐疏》、清《四库全书》而流传至今,成为当今各地孔学礼乐研究不可或缺的教科书。《大晟乐书》也是当前发现最早的有关佾舞动作和程式的历史文献,奠定了元、明、清初、民国各时期的曲阜孔庙祭祀乐舞的历史地位,同时也为福清“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017年1月,
佾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