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寺(咏春拳发源地)

福清南少林寺始建于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到了清初,寺院不幸毁于战火,旦夕之间,沉寂销声。又经百余年风雨,遗迹荡然无存。南少林寺之所在,竟成历史悬案。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人们只知史料记载“中国有南北两个少林寺,一在中州,一在闽中”。

近年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1993年6且4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经过考古专家多年的挖掘和研究表明,寺庙遗址就是失传已久的福建少林寺,一时之间,轰动全国。

南少林寺,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南少林寺以及石桥、石盂、石槽、石碾(药臼)、石碑、石础、石舂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不胜枚举使少林寺遗址得到科学的验证。

南少林寺,这一争论多年的历史悬案,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

该寺面向小溪,背倚五老峰,也名叫“嵩山”,无论地形或山峦,皆与河南嵩山如出一辙,令人称叹!寺前有一条溪流,清水汩汩,涌泉自出,构成了难得一见的秀水奇观。

为何在福建山区,竟然出现一座南少林遗址?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一段怎样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有13位武僧,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夺得天下,后被唐太宗赐予“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

福清的南少林寺,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唐朝时期,南少林寺规模宏大,武风鼎盛,影响整个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因白莲教占据而被清兵焚毁,从此未得到修整,濒临失传。

直到1993年6且4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福建考古队终于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

经考古工作者多年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证明,福清南少林寺就是与史籍记载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南少林寺,这一争论多年的历史悬案,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

1994年当地部门和民间,共集资5000万重修南少林,重建之日悠远而漫长。直到2022年的今天,寺内还有很多工人在维修,重建大殿。相信未来,这座千年古寺,一定会重现佛光,欢迎远道而来的香客。

寺内遗物

福清发现的少林寺遗址,史册记载之多,遗址规模之宏伟,遗迹结构之完整,遗物分布之广泛丰富,以及所显示的文化内涵与河南嵩山少林寺之相似,在福建都是仅见的。特别是经过省、市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无论在史证和物证两方面,福清南少林寺是与史籍记载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史称南少林寺)。

这个重大成果已得到各界专家肯定。特别是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法师、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校长释永寿听说后,特地率团到福清考察少林寺遗址,经过七天的考察研究,他向外界郑重宣布,福清南少林寺的寺址无可置疑是名副其实的少林寺遗址。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南北两个少林寺是历史的事实,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南少林寺在福清。

重修扩建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福建省宗教局和福州市政府先后批准福清市在遗址上重建南少林寺。其后,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四十七世、西来堂上雪庭福裕下第三十三代永国法师和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四十五世、永化堂上雪庭福裕下第三十一代德政禅师先后到此驻锡常住,发心恢复重兴福清南少林寺。

福清市各界人士及海外华侨共集资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重建南少林寺。前不久,本人再到南少林一游,感受颇深。南少林寺坐落于福清市西部闽中的崇山峻岭之中,寺院四面群山绵延,雄浑巍峨,一泓绿水环绕着座座青山,密林深处,风吹草动山舞峰移、云烟拂拂、悠然飘逸。

整体布局

南少林寺,寺院座西朝东南,周围溪、涧、流、瀑、泉,清水汩汩,涌泉自出,构成了难得的秀水奇观。整座寺院依山起势、背倚着五老峰,也名“嵩山”,无论地形或山峦与河南嵩山如出一辙,令人称叹!寺前一溪横卧,迳流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晶晶莹莹,长流不涸。

进入寺院,必先跨上长近二百米的铁索拉桥,人站在上面稍有摇晃之感,心境顿时豁然开朗。桥下是清澈如镜的湖面,把群山、寺院、绿荫映入水中。由于谷低,枕石漱流,清音潺潺,加之苍崖夹谷清泉长流,谷中常云蒸霞蔚,山色空蒙,时有紫气苒苒,神秘莫测。南少林寺门前的广场上,矗立一座金字“南少林寺”大碑坊,乳白的坊柱顶天立地威武雄浑。当我们来到第一宝殿——天王殿,只见殿堂正中盘坐着一笑口常开喜迎宾的大型“弥勒佛”像,它面对山门,慈光四照,笑容可掬,舒眉展眼,温和善良。

南少林寺,殿堂两旁分立着威武庄严的大型塑像“四大金刚”,它们握蛇仗剑,举伞抱琴。殿堂后部“十六手佛”像威风凛凛。穿过天王殿后面花形水泥板铺就的两层院埕,顺石阶登上,即是第二殿“大雄宝殿”。庄严的大雄宝殿斗拱交错,檐楹相摩,煞是雄伟。殿内画栋雕梁,壁画重彩,令人称绝。

南少林寺,殿堂正中盘坐着微笑慈祥的三位“释伽牟尼”的巨型塑像。殿堂左右排列着脸庞形态不同、表情眼神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其工艺技术精湛,黄金塑色金亮,激人思古。再往后还有许多新修的殿堂,我兴趣不减,一一浏览。整个寺院的山门、殿宇、楼阁的工程建筑物,全是乳白色的墙基,红色的墙壁、门户、梁柱,顶部仿古的斗拱、椽条红白相间,形状逼真;屋盖全用金黄色琉璃瓦,阳光照得闪闪发光。

南少林寺,总观工艺古朴清新,结构精巧,无不体现设计者高超的艺术水平。南少林寺居山区盆地,这里丛林茂密,与外界隔绝。并且气候特殊,冬温夏凉,是炎夏避暑的宝地,谷外各种水果飘香,犹为著名的可算枇杷、龙眼以及柑桔了。

 

南少林寺咏春拳

 

根据7月13日《福州晚报》报道,以福清南少林寺为题材和拍摄地的遮幅式电影三部曲——《南少林咏春拳之开山始祖》《南少林咏春拳之坚贞永护》《南少林咏春拳之突破重围》,将分别于8月17日20点15分、8月19日18点30分、8月19日20点15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南少林咏春拳电影三部曲反映了福清南少林寺在历史变革中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人类历史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三部影片由香港影视界“武侠片泰斗”范秀明出任总导演,咏春拳第五代传人罗德志担任武术顾问,薛江涛、陈懿玲、樊伟鹏、徐熙儿等演员主演。

福清南少林咏春拳电影三部曲除了亮相央视电影频道外,还将在全国各大主流电影院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视台陆续播出。

(一)一代咏春拳宗师叶问、李小龙等人的武术风靡世界。

但鲜为人知的是,福清南少林是咏春拳的真正发源地!咏春拳的创始人是福清南少林的朱红梅,即五枚师太,又称五枚祖师、五枚道姑。朱红梅三岁时就开始读《四书》《五经》,六岁跟府中的将军们练习武功,九岁随御医学习中医理论并修炼禅功。明末清初,汉人纷纷揭竿反清复明。

据史书记载:顺治二年(1645)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和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达等,在福州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旋即称帝(隆武帝)。地处南方沿海的福建一带素有尚武之风。隆武帝创立南明朝廷之后,反清之风更加高涨。众多武林高手也加入反清行列。郑芝龙降清之后,南明灭亡。

但是民间武林高手仍以福清南少林为秘密据点,奋力反抗清廷。后因叛徒出卖,清廷火烧福清南少林。朱红梅在大臣卢若腾(字闲之,授兵部主事,出任浙江布政司左参议,领巡海道)等长辈专程保护下,幸运逃离了这场劫难。

(二)梅花数点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面对重大变故的朱红梅,为在逃难途中广大灾民、饥民的悲惨命运和抗清义士的满怀豪情所震动,决心与孤佛、青灯长修,暗中行善济民。此时的朱红梅才二十出头。自此,在福清南少林附近平添了一座尼姑庵(遗址尚存)。

慈祥的朱红梅不忍心妇女、小孩、老人因战争而饱受残害,不辞辛劳地带领各庵院的尼姑姐妹及女弟子,力所能及地拯救灾难深重的黎民百姓。朱红梅因出生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正月初五,取“五”字。出生时正值红梅盛开,取“梅”的谐音字“枚”。她将“五”“枚”两个字组合作为自己的法号。另因红梅呈朱红色,这又与其本姓“朱”字相吻合。五枚师太认为,梅花骨朵虽小,却能笑傲风雪,本质高雅,这刚好代表了咏春拳弟子的修养和气节。当时,国姓爷郑成功获知五枚师太的所作所为,很受感动,命部下每月按时供给福清“少林庵”粮食、医药、银两等,以供五枚师太行善和急救反清复明伤兵之用。

五枚师太的菩萨心肠、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以及独特的咏春拳远播四方。五枚师太曾是少林五老之一,武功最强。当年福建沿海不少村庄男丁出征或战亡,村里仅剩妇孺。为了让这些弱小者能够自保,五枚师太便向她们传授拳法。由于创始人是女性,被教授的群体最初也是女性,因此它的拳理充分剖析女性的弱点及特长,并极其巧妙地利用了人体力学、杠杆结构、三角力学等原理,精确把握与利用空间,追求快稳准狠,擅长四两拨千斤,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不少村姑、寡妇、尼姑、道姑等慕名而来,拜五枚师太学习医术、武艺,最多时人数不下300人,且全是女弟子。那些学拳的女性大多没有名字,后来多以“咏春”二字作为自己名字,以此纪念、报答恩师,于是姓马的从此叫马咏春,姓严的就叫严咏春。因为大家都叫“咏春”,许多同姓同名各村乡曾发生嫁女提亲、买卖交易等阴差阳错且颇为有趣的故事。

后来,这些女弟子有的远嫁广东、云南等外省,有的出外经商,有的移居海外……陆陆续续地把咏春拳流传出去。因其拳谱都是口传身授,鲜有文字记载,加上每个人传拳的目的不同,武功好坏有别,所以至今各地的咏春拳差别较大,派别源流也是五花八门。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各地的咏春拳宗在福清南少林,创始人是五枚师太!目前,咏春拳练习者和爱好者已遍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过千万,成为世界上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武术项目,是中华武术在海外最庞大的武术单项组织之一。

(三)清雍正十一年(1733),满清朝廷第二次火烧福清南少林。

根据天地会洪门的记载,当时少林名僧高手有:五枚、致善、致果、铁斋、天虹、湛举、妙光、贞续、德根、古轮等人,他们纷纷全力抵抗围剿福清南少林的清兵,传奇故事颇多。当时,五枚师太已经111岁高龄,她以适合女性实战的咏春拳,打败了内力雄浑、身材健硕的男性清庭鹰犬,拯救众多少林弟子逃离闽省出外谋生、另起炉灶,力求把福清南少林武功发扬光大。

五枚师太昼夜苦心钻研拳术,静心修炼禅功,做到了禅通武达、禅武合一。但是她为何要用古体字“咏春”代表自己独创的拳种,而不用别的词语或形象动物等名称,如虎拳、鹤拳、蛇拳等,来概述自己内外兼修的心得及一身的博学?这其中有着“玄机”。原来,咏春拳的“咏春”两个字就是咏春拳的拳谱,它不同于其他象形拳,也不是以地名、人名、植物名来命名。“咏”字右半边“永”字,其点、横、竖、撇、捺,其实暗藏着咏春拳的武术招式,它包含着文与武的精华,字里行间通透着五枚师太的用心及至高境界的智慧。

咏春拳是福建传统南拳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武学历史上少有的专为女性所创的拳法。其风格独特,充分剖析女性弱点和特点,极其巧妙地利用人体力学原理,聚集而不散,专注而丰实,确保身体结构稳定。在运动中又不受到形状约束,十分灵便,非常适合女性习练,它与其它一胆、二力、三功夫的武功有很大不同,故咏春拳又有“女人拳”之称,堪称武林一绝。中华武学源远流长、门派众多。但是以文字的字形笔划取代自己门派起源的,当为咏(詠)春拳所独有,且史无前例。福建传统咏春拳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省内武林界众多长者都认为咏春拳已在福建失传。

然而,据记载,咏春拳380多年以来从未失传,它的传承严格按辈份来区分,具体以咏春拳的套路名称来命名。咏春拳二祖即第二代是“小”字辈,三祖即第三代是“念”字辈,以此类推,至今已传承到第九代“刀”字辈。门派辈份以套路名称来命名,这也是咏春拳所独有。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群艺馆申报的“咏春拳”项目,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