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张古宋窑制作技艺
东张古宋窑,是宋代福建四大窑之一,以烧制乌金黑釉和青釉为主,现北京故宫博物馆馆藏了“东张古宋窑黑釉盏”。 东张宋窑黑釉盏与建盏极相似,但在工艺与釉色上,却完全独具一格,其产品具有“形体轻灵拙朴,色泽乌金亮黑、古朴耐赏”等特质。 -
古法传统糟鱼制作技艺
红糟是自酿的一种红曲酒(即青红酒)发酵后所剩下的米渣,也叫酒糟。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天然的红色色泽,还具有防腐去腥、提鲜、提味、调色等作用。以红糟入菜,是闽菜的独门特色,糟鱼更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一道菜。 -
倪氏“高术堂”骨科中医疗法
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录 该疗法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十二经络辨证把握经络点,运用秘制活络通经药茶,结合倪式独创“循经点推理手法”,治疗筋骨损伤的病患,效果显著。在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以气血、经络、穴位等学说作为基本理论,运用“气化”“导引”“理经”“拨筋”“点摩”“推血过宫”“整骨”等手段进行诊疗。 -
福清词明线戏
福清词明线戏历史悠久,形成年代可追溯至宋代,演出时使用的提线钩牌称“架头”与宋代李嵩“骷髅丝幻戏图”中的操偶钩牌一模一样,其形式及操作方式全国独有,是我国提线木偶戏的特殊品种之一。明代时,由浙江传入福清、平潭一带,是独特的地方剧种。 词明线戏架头线规的操作与其他木偶剧种不同,该戏为高腔、所唱曲调分“北调”“词调”“水调”“白字”四类,分别由明代余姚腔、弋阳腔、昆腔和清代平讲戏的音乐曲调、曲牌结合发… -
福清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
传统木作结构营造技艺,在福清这一地域的木结构建筑中,一直沿用传承下来的技艺来建造,传承了在建造中各个层面各自的文化内涵。在结构方式的制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习俗的各种禁忌和操作仪式的规则也有各自的规定,制造中技艺的传承,包括细部结构的处理,工具使用手法注意要点,成品安装时按顺序安排各构件的位置与朝向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上中脊梁时的仪式与祭中脊梁时各种民俗做法的传承,这些都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以… -
板凳龙
舞板凳龙是福清龙高半岛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习俗,己有200多年的历史。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整条龙由一排排安装在板凳上的龙灯搭接而成。“龙头”由技艺熟练的强壮男子担任,并配有副手,龙尾次之。出游时舞者必须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打龙围时,一人高举宝珠左右挑逗,龙头则不断追逐宝珠。此时,凳凳起舞,此起彼落。锣鼓声、烟花鞭炮声、吆喝声汇成一片,场面蔚为壮观。“穿龙柱”的活最绝,一只长… -
海族舞
福清新厝镇大澳村的“海族舞”,俗名“弄九鲤”,历经数百年而形成和发展,雏形最早出于南宋时期。传说一个郑姓渔民,捕到一条海豚,这个消息传到私塾陈宣的耳里,陈宣想劝渔民把它放生,可是当他赶到现场,海豚已被剖腹。陈宣要求把鱼皮留下,并在鱼皮内填满谷物稻草造了一条海豚鱼样,挂在门前晾干。至当年秋季的一个夜间,刮西北风,吹得该海豚发出“嘘、嘘”响,吵得陈宣不能睡觉,他把“嘘、嘘”听作“去、去”,就叫孙子以宁… -
福清番薯丸制作技艺
番薯丸是融汇山海之味的福清特色美食。福清龙高半岛多为沙质旱地,只能种植番薯等耐旱作物。过去,当地人过冬至用糯米粉搓汤圆很困难,于是人们开始种粟(即高粱),并尝试用粟米粉搓汤圆,这成了当地特有习俗。 番薯丸源于汤圆,因清初高山镇刘厝村一户人家冬至搓圆应急而诞。传说该户有独子娶妻庄艳,美丽聪慧。可喜事方过月余,这家四人竟病倒了三人,仅靠庄艳一人维持。庄艳忙于求医采药,终使家人康复,却耽误了栽种粟苗。这…